-
海口铆足干劲推进创卫攻坚 食品安全整治锚定百日目标
海口市近期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整合社会资源,全面启动食品安全百日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强化网格化管理、压实属地责任、开展多部门联动等举措,着力解决餐饮服务、农贸市场、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城市卫生管理水平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双提升。 一、构建高位推进机制强化责任落实 海口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统筹,制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食品安全百日整治实施方案》,明确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综合执法等12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月考评”机制,将整治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四区政府及21个街道办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二、聚焦五大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治理 行动重点针对餐饮单位后厨卫生、流动摊贩规范管理、食品“三小”行业证照、农贸市场活禽宰杀、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等关键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采用“清单制+销号制”管理模式,对发现的消毒设施缺失、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等8类共性问题进行限期整改,目前已累计检查经营主体3800余家次。 三、创新监管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实现240家大型餐饮单位后厨实时监控全覆盖。在美兰区试点“红黄绿”三色分级公示制度,对食品经营单位动态评定风险等级。组建由专家、行业协会、市民代表参与的联合督查组,开展交叉检查与随机暗访,形成社会共治合力。 四、强化长效保障巩固创建成果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将违法记录纳入企业征信评价。完善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设立24小时专项受理热线。同步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和食品加工园区建设,从源头提升硬件设施水平。下一步将结合国家卫生城市评审标准,持续开展“回头看”行动,确保问题不反弹。 此次整治行动作为海口市深化“双创”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化部署与靶向化攻坚,有力促进了城市卫生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为市民构建更安全、更有序的食品消费环境。
2025-09-04
-
琼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海口
今年以来,琼山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前7个月累计完成投资72.6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26%,其中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产业项目协同发力,展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韧性。 一、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金鹿花园三期、正茂豪庭等新建住宅项目稳步推进,其中金鹿花园三期已完成人防施工图审查等关键审批,正茂豪庭进入基坑开挖阶段。琼山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文化馆综合大楼采用PPP模式进入财政审批流程。续建项目玉龙泉湿地公园征地进度超90%,生态修复工程已启动施工。 二、审批改革优化投资环境 琼山区推行“极简审批”模式,将施工许可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通过并联审批机制,正茂豪庭项目在30天内完成从地质勘察到方案报建的全流程。针对医疗、文化类民生项目,设立绿色通道,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较原计划提前2个月取得用地预审意见。 三、产业布局带动结构升级 大英山片区开发引入数字经济企业总部,配套建设商业综合体。玉龙泉湿地公园周边规划文旅融合示范区,已吸引3家品牌酒店签约入驻。琼山区通过“项目+产业”联动模式,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67%。 四、资金保障破解建设瓶颈 设立区级重点项目专项基金,通过财政贴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馆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缓解财政压力。针对进度滞后项目,建立“一项目一专班”机制,协调解决玉龙泉公园林地审批等12项问题。 当前琼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列全市首位,下半年将聚焦22个未开工项目攻坚,确保全年投资突破百亿元目标。区域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领域的投入强度,为海口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5-09-02
-
洋浦考察团赴海口取经生态村建设
为推进乡村振兴与招商引资工作深度融合,洋浦经济开发区组织跨部门考察团队赴海口市专题调研文明生态村建设模式,重点学习农旅融合开发与村民共建机制。 一、琼山区农庄开发树立生态转型标杆 考察团首站抵达琼山区旧州镇世外桃源休闲农庄,该项目依托天然湖泊与丘陵地貌,通过水系景观改造和低碳建筑群布局,形成"山水林田"有机融合的生态空间。运营方采用"企业+合作社"模式,将传统渔业升级为集垂钓体验、民宿餐饮于一体的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显著。 二、革命老区活化经验引发深度探讨 在龙鳞村与塔昌村,考察组重点关注历史建筑保护与新型社区治理的结合实践。两村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建立"红黑榜"制度调动参与积极性,保留琼崖纵队革命遗址的同时,发展热带果园采摘与红色研学项目。其中龙鳞村利用闲置宅基地改建文创工坊,实现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 三、政民协同机制成为调研核心议题 考察过程中,洋浦方面特别关注基层动员体系构建。海口市通过"三三制"资金筹措方案(财政补贴30%、企业投资30%、村民自筹40%),成功实施垃圾分类、巷道改造等工程。琼山区还建立生态积分超市,村民可用环保行为兑换生活物资,参与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 四、洋浦启动生态村建设对标行动 调研结束后,洋浦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一村一策"改造计划。初期将选取3个自然村试点,重点复制海口在产业植入、风貌管控方面的经验,计划年内完成古树保护性开发、环村绿道建设等基础工程。管委会强调要建立村民代表监督小组,确保建设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2025-09-02
-
海口红城湖片区棚改联动大英山CBD打造城市新标杆
海口市通过"双创"驱动老旧城区升级取得显著成效,近期红城湖片区棚改地块以创纪录价格完成招商引资,标志着城市更新战略进入新阶段。该片区与大英山中央商务区形成联动开发格局,将推动海口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红城湖棚改刷新土地交易记录 琼山区红城湖片区两宗棚改地块以总价8.15亿元完成出让,土地单价突破千万元/亩,创下海口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单价新高。此次成交的5万余平方米地块将纳入连片开发体系,为后续产城融合奠定基础。 二、创新机制保障征收效率 琼山区组建32个专项工作组,采用标准化流程推进征收工作。通过全面核查被征收对象家庭资产状况、明确补偿标准等措施,率先完成首宗地块收储,成为海口棚改新政实施后的示范性项目。 三、产城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项目毗邻大英山中央商务区,可与现有3000亩核心区形成协同效应。该商务区已建成多个地标性商业综合体,未来五年将新增投资用于完善商务配套功能,强化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能力。 四、"双创"赋能城市有机更新 海口市将棚户区改造与创新创业政策相结合,通过土地资源整合提升存量空间价值。红城湖片区改造不仅改善2.4万居民生活环境,更通过土地集约利用为城市导入新兴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五、政策协同激活市场动能 海口市近年出台系列措施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建立棚改项目快速审批通道。琼山区通过组织多部门联合办公,确保政策补偿标准透明化,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2025-08-18
-
海口琼山区经济稳中向好 重点项目建设与民生工程双提速
今年以来,海口市琼山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措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该区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超预期,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与民生改善工程同步推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海口市琼山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4.6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2亿元,增长率达11%,显示投资拉动效应显著。第三产业表现突出,旅游总收入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9.78%,文旅融合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此外,现代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重点项目投资进度领先 棚改工程成效显著 截至6月底,海口市琼山区累计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45.7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9.39%,彰显项目落地效率。红城湖片区棚改项目签约率达91.31%,滨江新城二期棚改签约率更达99.6%,两项工程有效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为城市更新释放发展空间。 三、城市品质提升 便民服务网络完善 通过深化“双创”工作,海口市琼山区市容环境显著改善。勋亭路、金花村板桥路等路段新增便民服务点,涵盖零售、家政等业态,惠及周边数万居民。年内还将完成11家农贸市场及小街小巷改造,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配套。 四、招商引资精准发力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海口市琼山区围绕热带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引入多个优质项目。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政策扶持,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5%,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在教育领域,海口市琼山区新增学位1200个,缓解入学压力;医疗卫生方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改造。此外,生态治理成效明显,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绿水青山成为区域发展底色。 当前,海口市琼山区正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经济提质与民生改善,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积极力量。未来,该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5-08-14
-
海口兰花产业园超额完成招商引资目标 打造热带花卉产业新高地
在热带花卉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海口兰花产业园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运营,成为区域农业转型升级的标杆项目。2014年,该园区以102%的完成率超额达成2.1亿元年度投资目标,同步带动海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等关联项目实现113%的投资进度,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一成果标志着海口市在推动花卉产业理性发展、促进兰文化普及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产业背景与市场回归 曾经历价格泡沫的兰花市场,在2014年前后逐步回归价值本位。此前因资本炒作导致部分品种价格虚高,最终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完成自我修正。海口市抓住这一契机,将产业重点转向规模化种植与文化价值挖掘,通过建设标准化产业园降低生产成本,使兰花价格趋于合理区间,为大众消费市场奠定基础。 二、核心项目建设进展 海口兰花产业园作为省级重点项目,2014年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与产能建设。园区完成给排水系统、电力网络等基础配套工程,同步建成植物检疫基地保障生物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建设的海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实现花卉大道与城市主干道无缝衔接,其商户入驻率较预期提升20%,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雏形。 三、投资结构与产业联动 2.1亿元总投资中,60%用于现代化温室与组培实验室建设,30%投入冷链物流体系,剩余资金用于品种研发。这种配置使园区具备年产300万株优质兰花的能力。相邻的文山沉香产业园同步完成5万株沉香树种植,两大园区形成热带特色植物互补发展格局,增强区域产业协同性。 四、长效发展机制构建 为避免重蹈市场炒作覆辙,园区建立价格监测与品种备案制度,定期发布行业指导价。同时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抗病性强、养护成本低的惠民品种,推动兰花从收藏品向家居装饰品转型。这种"科研+市场"双轮驱动模式,使海口兰花产品批发价稳定在30-200元区间,真正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产业初衷。 五、未来规划与社会效益 根据后续监测数据,该园区在2015年带动周边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农户合作种植面积扩大至500亩。这种"园区+农户"的辐射模式,不仅巩固了海口作为热带花卉集散地的地位,更为全国花卉产业理性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当前,园区二期规划已纳入智慧农业系统,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5-08-0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